在教育被折腾得气喘吁吁的今天,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疾呼“回归教育常识”。其中有一条教育常识就是“要学生做到的,老师先要做到”。这句话,实际上就是“以身作则”的另一种表述。
落实在现实层面,何其难也?比如:师生同考?2015年1月29日,江苏省邳州运河中学敢为天下先,组织高三教师与高三学生同考,有的老师愤然摔笔而去,有的老师交白卷以示抗议,结果草草收场,成为笑谈。
然而,南昌现代外国语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建民不信这个邪,决定将师生同考这一制度在学校树立起来。早在3月8日,王校长就拟定好《南昌现代外国语学校师生同考实施方案》。要求高中部45周岁以下所有老师,参加定于4月26日和27日的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。
消息一出,老师们开始议论纷纷。有人说:师生同考,闻所未闻,这不是造老师的反吗?有人说:为什么45岁以上的老师就可以不参加考试?有人说:老师的考试分数比不过学生怎么办?不是太丢人了吗?尊严何在呀?…… 这一切似乎都在王校长意料之中!
王校长和教务处徐成、教研室施云霞二位主任耐心的说到:“师生同考,既可以提升老师个人水平,也可以有效检测中青年教师对所教学科中高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,达到以考促教、以考促研、以考促改的目的,从而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。这项活动,在教育教学上很有意义,怎么会是造老师的反呢?有的老师上了年龄,思维和做题速度比不过年轻人,我们要理解他们。我们的师生同考,老师考试不与学生同场,专设老师考场。考试成绩,决不公开,更不作为考评依据,想知道自己成绩的老师,可以到我这里察看成绩。你们二位作为中层领 导,是学校的中流砥柱,哪些老师有情绪,一定要耐心解释。”
4月初,王校长办公室来了几位年轻老师,桌上的茶水冒着热气,清香宜人,爽朗的笑声从校长办公室飘出。
4月26日早上8点半,语文老师们提前来到在会议室中专设的教师考场,神情略显紧张,眼神中有几分期待,各自在座位上复习着平日里给学生讲解的技巧和方法。9点整,考试正式开始,老师们开始答题,考场安静下来,只听到翻动试卷的声音。
26日下午3点的数学考试中,考场上竟然出现了刘海明老师的身影,他已57岁了,是中国数学会会员,曾获得“教育部教学成果”奖和“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辅导员”的大名师。他主动要求参加,要和高三的学生、年轻老师们PK一下。
为期两天的师生同考,圆满结束了。参加考试的老师们都轻松下来,投入到新的教学工作之中,在闲谈中充满了对考试成绩的期待。
王校长办公室的桌子上,又是茶香缭绕,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。
供稿:王正然
南昌现代外国语学校